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,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,是历史学中与现实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。西南大学的历史地理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,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盛叙功、刘德岑教授等就开始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。1996年,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所,先后引进了一批各有专长的博士、教授,并开始招收专门史(历史地理)和历史地理方向硕士研究生。2005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,是重庆市重点学科。以此为基础成立的“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”于2013年初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。
现任研究所所长、中心主任为蓝勇教授。研究中心形成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、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科研团队。
中心拥有独立的资料室,设立了为地图编绘和田野考察提供支持、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科研成效的“历史地图编绘实验室”,以及“古旧地图典藏室”。创办三种学术辑刊:我国唯一反映人文学者田野科学考察纪实的《中国人文田野》,刊载绘画、照片、地图等图像史料的前沿性辑刊《中国图像史学》,反映西南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《西南史地》。中心倡导成立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,并每年举办一次年会,至2013年已连续举办七届,开创了一个历史学研究平台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良性互动的机制。
近年来,中心研究人员主持了一大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,其中包括: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历史时期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其影响研究”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“长江三峡历史地图再现研究”,国务院重大文化出版工程“中华大典·地学典·自然地理分典”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近2000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”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“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”、“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”、“清代中国内河公慈善救生研究”、“中国古代巴人分布迁徙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”、“新出土唐代碑石文献的历史地理学研究”、“唐宋时期四川地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”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“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”、“州县问责制度与地方社会治理(1644-1911)”,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“历史文献中的重庆”等。
近年来,中心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论著,包括《重庆古旧地图研究》、《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》、《长江三峡历史地理》、《“湖广填四川”与清代四川社会》、《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》、《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》、《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》等学术著作,并在《历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、《光明日报》(理论版)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论文,相关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等奖,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、二、三等奖及学术界专业奖项。
中心与国内外高校、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保持密切的合作、交流,建立起良好而稳定的科研互动与交流渠道。中心先后与韩国江陵大学、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研究所、图宾根大学中韩研究所、加州理工大学等联合开展研究,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、图宾根大学、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、日本东北学院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、讲学。同时,本中心学者也积极地“走出去”,受邀前往德国、美国、日本、台湾等地访问和讲学,出席参加包括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双年会等在内的学术会议。
中心注重教学相长,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,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。编写的《中国历史地理》作为“面向21世纪教材”和普通高校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并再版,在全国广泛采用;编写《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》,也是目前少有的历史地理专业文献导读教材。中心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历史地理学博士、硕士学位点,已招收博士、硕士研究生100多名。近年来,承担西南大学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,教学成果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,“中国历史地理”课程为重庆市精品课程,“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团队”获批成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。
经过历年的建设与发展,中心形成尽全时空、注重田野、研究西南、关怀现实的研究特色,成为国内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。